私密處不舒服,到底是泌尿道感染,還是陰道感染?
當私密處疼痛、不舒服,多半是發生感染。它分成泌尿道感染和陰道感染兩種:泌尿道感染症狀是頻尿、尿夜濁濁的、解尿不舒服,甚至帶有血尿。而陰道感染則會搔癢、排出帶狀分泌物,排尿會有灼熱感或者有異味。
由於尿道和陰道兩者開口處接近,「容易交互影響,有時候也可能兩個(感染)一起來,」建議可以去看婦科或婦女泌尿科,找一位能放心談的醫師,不要語多保留,「詳實描述症狀,才好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。」
治療方式?
泌尿道感染絶大部分是細菌感染,需服用抗生素,療程通常為五到七天。但如果療程結束,症狀不見改善,則可能是黴菌感染,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;服用抗排斥藥的器官移植病人、接受化療的癌友、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力低下的病人,較容易發生黴菌感染。
有時醫生也會加開止痛藥,幫忙減輕排尿灼熱感。一旦開始進行抗生素療程,疼痛通常就會舒緩。如果經常反覆發作,建議和醫生討論進一步的治療選項。
陰道感染則有可能是細菌、黴菌或滴蟲感染。除了服用抗生素,有的還要使用陰道塞劑治療。如果初期以為只是分泌物增加,容易被忽略,陰道炎也有可能惡化成子宮頸糜爛,發炎也會擴散到骨盆腔,合併出現腰酸背疼和頻尿等症狀。
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,有些人吃了兩天抗生素,感覺患部「沒有那麼癢」或「沒有那麼痛」,就自行停藥,但其實感染症尚未根治。民眾一定要遵從醫囑,配合完整療程,否則很容易反覆發作。
預防私密處感染,日常生活中,可以怎麼做?
1.別憋尿:憋尿會讓膀胱一直脹著,時間久了,尿的細菌容易滋生繁殖,造成泌尿道感染。
2.勤喝水:喝水少可能提高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會。建議每天喝6到8杯白開水(240毫升/杯)。
3.通風透氣衣著是首選:褲子下襠太貼合私密處肌膚,長時間流汗會悶熱潮濕,私密處也跟著不舒服。
4.建立良好衛生習慣:生理期來時,每兩到三小時更換衛生棉墊;如果使用月亮杯或棉條,不要忘了它的存在。排尿或解便後,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由前往後;若由後往前,肛門附近的細菌會跑到尿道與陰道。
5.少碰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:攝取高糖分,會使身體容易發炎,細菌增長。